close

  ■ 一周觀察
  每次“政府大院開放”,“透明”、“親民”、“開明”之類的標簽接踵而來,輿論叫好,民眾點贊。既然“政府大院開放”一舉多得,為何歷經十數年仍然局限於一時一地,未能將先進經驗推廣開來?
  2014年元旦,400位南京市民探訪了在民國時期被稱為“花園官署”的南京市黨政機關大院。為他們導游的,是市委書記等領導幹部。儘管市委書記、市長的辦公室暫不對市民開放,還有很多希望參與的市民受名額所限未能如願,南京此舉還是得到了多數市民的認同。
  筆者在南京生活多年,曾因採訪去過幾次市政府大院。大院背靠明城牆,牆外即是玄武湖,西依雞鳴寺、北極閣一帶,牆外是櫻花長街,南面是著名的北京東路。院內風景更是可圈可點,鳥鳴香徑,古樹參天,民國特色的建築群規劃整齊,建築考究,僅就風景而言,南京市政府大院不輸於一般旅游景點。
  元旦當天擔任“導游”的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也評價說:“在機關大院能看到南京歷史的一部分,這裡可謂是南京山水成林特色的高度濃縮,它見證了南京十朝都會興衰和南京新中國成立前後的變化。”
  正因為此,南京“政府大院開放”的新聞一齣,自然贊聲一片。可是,細心考量,會發現一個問題,此前各地“政府大院開放”的舉措並不鮮見,時有報道,為何每次都能成新聞?
  早在2002年,山西省長治市委、市政府就決定,撤銷大門哨兵,將院內健身器械全部開放,群眾可以天天進院散步、觀鴿、健身。稍後的2007年,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政府推行“無圍牆政府”制度,推倒了政府大院的圍牆,向民眾開放,還安裝了電源插座,架起了鍛煉器材,將政府的停車場用作市民的籃球場。
  2012年,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提交了一份題為《建議政府打開“方便”之門》的提案,呼籲除保密機關或安全要求較高的單位外,所有沿街單位內設廁所向社會開放,其中的公共建築內設廁所無條件對外開放——這也算是同一種性質的“政府大院開放”。
  從事後的輿論反響看,這些不同層面的“政府大院開放”,效果立竿見影,“透明”、“親民”、“開明”之類的標簽接踵而來,輿論叫好,民眾點贊,被稱為是一種開放的姿態,似乎也沒有看到由此帶來諸如影響辦公效率的負面信息。
  按照常理,“政府大院開放”既然一舉多得,為何歷經十數年仍然局限於一時一地,好經驗難以分享?為何未能將“政府大院開放”升級為信息公開、知情參與、監督公權的政治文明層面?以至於每次都被當作“新聞”來追捧,以至於一些官員還在用“偶遇”來表明姿態。
  據介紹,在國外,政府部門利用“開放日”來塑造公眾形象、拉近公眾關係已成常態。北京市政府去年也曾發佈《關於鼓勵北京地區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設立旅游開放日的指導意見》,目前已有上百家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進入“旅游開放日”活動名單。
  因此,打開圍牆,撤去門檻,讓“政府大院開放”成為一種風氣,當每一次的“政府大院開放”不再成為新聞熱點,當市民比市委書記、市長更有資格做政府大院的“導游”,或許才更能接近“政府大院開放”的應有之義。
  新京報評論員 高明勇  (原標題:為何“政府大院開放”屢屢成“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17duyyl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